Narrative ‧ Structured ‧ Semi-Systematic ‧ Systematic ‧ Integrative
—— 五種策略一次掌握,讓你論文/職場雙加分
嗨,研究戰友!
還記得上一篇〈擺脫文獻回顧的茫然感:五個步驟帶你從「資料閱讀」走向「研究發展」〉嗎?兩週前,我們的 AI 論文診斷 Canvas 計劃剛結束志願者招募。統計結果顯示,超過 53% 的同學,問題核心都卡在「文獻回顧基本功」。因此,我們啟動了 「文獻回顧全攻略」 系列;本篇將一次講透「我們鎖定的五種方法」,並附上快速選擇表,幫助你論文、職場都能派上用場!
為什麼挑選這五種不同回顧?
不同目的 → 不同回顧策略 → 不同產出價值
方法選得對,才能把閱讀量轉化為研究含金量。
Narrative Review:概念整併、快速梳理觀點,最適合研究早期探索。
Structured Review:用表格/框架把「理論-方法-構念」結構化,方便比對研究缺口。
Semi-Systematic Review:跨領域、跨詞彙的主題盤點,保留廣度又兼顧流程透明。
Systematic Review:以 PRISMA 或 SALSA 流程,嚴謹回答明確問題,證據等級最高。
Integrative Review:整合定量+定性/灰色文獻,重建理論或提出新模型。
五大方法鳥瞰比較
五種方法逐一拆解
1. Narrative Review
定位:概念性「故事書寫」,用來釐清定義、整併觀點。
關鍵提醒:標示搜尋來源,避免只挑自己偏好的文獻。
職場示範:行銷團隊半年趨勢洞察簡報。
2. Structured Review
定位:用表格把「理論-情境-變項-方法」放進一頁,讓缺口一目瞭然。
常用框架:TCCM、ADO、7P。
職場示範:顧問簡報中的「國內外作法對照表」。
3. Semi-Systematic Review
定位:當關鍵詞跨領域/名詞不統一時,用半系統流程+主題編碼盤點全貌。
流程:定義範疇 → 透明搜尋策略 → 主題/理論編碼 → 時序或議題演變圖。
職場示範:新創公司要了解 ESG + AI 交集領域。
4. Systematic Review
定位:要回答「X 介入是否有效?」這類明確問題時的首選。
流程:PRISMA 四步——識別→篩選→評估→統合;必要時接 Meta-analysis。
職場示範:HR 制定訓練成效標準、醫材公司做臨床證據彙編。
5. Integrative Review
定位:整合質量並提出新理論或概念模型。
流程:多元資料來源 → 質性編碼 → 理論重組 → 建構模型。
職場示範:跨部門數位轉型藍圖。
60 秒快速選擇表
結語:選對策略,搞懂方向就不迷路
文獻回顧的方法很多,不求一口氣學完,但只要掌握自己的研究處境,理解這五種策略各自適用的時機,就能有效縮短摸索期、聚焦發力。不論你現在是在趕論文,還是希望讓工作上的分析更有系統,這些方法都能成為你日後持續升級的知識工具箱。
🙌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,請記得:
按讚 這篇文章,讓我們知道你想看到更多技巧。
分享 給仍在文獻泥沼的同事/同學。
追蹤 我們,接下來還有更多文獻回顧技巧的分享,千萬別錯過!